您真是想要提高设计师的效率吗?

超级管理员
管理0


废话,当然是!

别着急,且听我慢慢道来,有时候,世界就是这么荒谬。



我们的客服经常都会问前来咨询我们产品的管理者一个问题:

“请问您想用我们的工具来解决什么样的具体管理问题?”


很多管理者都会说,“想要提高公司或是设计师的效率。”


既然我们要提高效率,那我们首先就需要定义效率。而当我们的客服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,很多时候对方都一脸茫然。


什么是效率?



有的会说,“想要知道设计师们每天究竟干了些啥。”

这个其实是 工作记录。

工作记录多,顶多只能说明工作量很大,还说明不了效率。


有的会说,“设计师老是不能按时交付成果,想要改变这个状况。”

这个其实是 满足交付节点。


用一个设计师正常工作,在节点按时交付成果;也可以用10个设计师加班加点工作,在节点按时交付成果。


两种方法的效率肯定不同。


有的会说,“想要提高设计质量。”

设计质量跟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就像商品的价格和品质是两个概念。


还是说回效率的定义。


效率=工作量/时间


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。


什么是提成制?


我知道这是大多数设计公司实行的成本核算方式。

员工的成本或者说是人力成本来自于公司收入的某个比例,也就是提成比例。

提成制只关心结果,并不关心过程。完成了才有收入,有了收入,才有人力成本。


时间因素?


正如前面那个例子:


用一个设计师正常工作,在节点按时交付成果;也可以用10个设计师加班加点工作,在节点按时交付成果。


两种方法的效率肯定不同。

提成制的核算方式下,并没有时间因素。这必然就导致效率低下。因为在管理者眼中,上面两种方法的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。


要让甲方满意,管理者都会忍不住要采用后面这种方法。


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有悖效率的做法:


* 开会的时候,叫上很多人,开很长的会。

* 甲方要一个方案。给出8个比选方案,每个都很详细。

* 靠不靠谱的投标都去投一投。

* 随时调换设计方向……


再看一遍效率公式:

效率=工作量/时间


这是两个参数共同作用下控制的指标。如果时间没有价值,或者说设计公司不认为设计师的时间有价值,那一定会滥用时间。分母无限增大,效率就无限趋近于零。


所以,提成制的设计公司其实没有效率。


后果


对设计师而言,拿到手的收入一定是跟时间有关系的。设计师预期的收入都跟时间有关。例如预期收入30万,加上“年度”这个时间因素才有意义。如果预期收入30万对应的时间是10年,只要是神志还算清醒的设计师都跑掉了。


为了论述简单,我们可以简化一下模型,假定某设计师只做一个项目。按照提成制的概念,他有10万的提成。这个项目做3个月还是做3年,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受设计师的控制。

那么按照上面的逻辑,管理者倾向于他投入尽量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,那其实就是倾向于他的效率越低越好。


这里还要说明一下,管理者希望设计师投入时间越多越好,往往不是花费的天数越多越好,毕竟有节点时间限制嘛。所以说清楚一点就是希望设计师在有限日历天数中,投入项目工作的小时数越多越好,大白话就是加班啰。


知道为啥设计师总是在加班了吧?


这里说的收入的时间越多越好的“时间”单位是小时。


管理者希望设计师投入项目的小时数越多越好,那其实还是希望设计师的效率越低越好。


结果果然,设计行业就是出现了人才逆淘汰,很多优秀(效率高的)设计师都离开了,替代进入的是素质(效率)并不太高的设计师。

以前都要招老八校 985 211,还要硕士优先。如今…… 有些图厂甚至发展到,只要你愿意学习CAD绘图,我们都要!


如果管理者并不认为设计师的时间有价值,那就只能招到没有时间价值的设计师。


趋势


“管理者倾向于他投入尽量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,那其实就是倾向于他的效率越低越好。”


这个推论很荒谬,荒谬到连管理者自己都没想到。管理者当然还是希望招到更好的设计师,怎么办呢?


我们知道,即便是提成制思维的设计公司,大多数还是会给设计师发底薪的。要招到好的设计师,那就是提高底薪啰。


尤其是随着95后员工进入职场,这一代年轻人更注重公平交易,更会保护自己的权益。提成?前辈们的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,太飘渺。还是每个月领到手里的才是真实的收入。

他们更看重的是劳动合同中,每个月的工资保障。


所以设计公司薪酬结构中,底薪所占比例越来越高。



底薪越来越高,直至转向欧美设计公司流行的定薪制,那么设计公司的核算概念就会变成:


时间就是成本。

效率=工作量/时间

两个因素都考虑进去了


效率,才会真正变得重要


你,准备好了吗?